今天来说说这个“buzz build”的事儿。这词儿听着挺玄乎,搞得好像多高大上似的,说白,就是咱们手头上项目到一个节点,得弄个能跑、能看、大家内部能体验一下的版本,好歹让大家知道咱们忙活半天,到底弄出个啥玩意儿,也算是提前吹吹风,造点小声势。

为啥要搞这个?
主要是项目七七八八的功能做得差不多,但都散落在各处,代码分支也乱七八糟的。老板或者产品那边催着想看看整体效果,总不能每次都拉着一堆人,指着屏幕说“你看这里”、“那里假设一下”,太费劲。所以就得集中火力,把现阶段能看的东西攒一块儿,弄个所谓的“buzz build”。
开始动手
第一步,那肯定是拉代码。这步就头疼,得跟几个负责不同模块的哥们儿确认哪个分支是最新的、相对稳定的。有时候,A说他的dev分支最新,B说他的feature分支才对,得花点时间沟通,把大家都认可的代码先合并到一个临时分支上。这过程,运气好点顺顺利利,运气不冲突解决就够喝一壶的。
代码拉下来合并接下来就是跑起来试试。本地环境先跑通,这是最基本的。通常这一步就会发现不少问题:
- 依赖没装全。
- 配置文件忘改。
- 某个哥们儿提交代码时,把本地调试的硬编码给带上去。
- 接口变动,前端没及时更新调用方式。
这些都是小事儿,但特别琐碎,得耐着性子一个个排查、修复。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,能折腾小半天。真的,这种时候就感觉,规范啥的都是说给别人听的,自己团队执行起来总差点意思。
中间遇到的坑
本地跑通,不代表就万事大吉。下一步是打包或者部署到测试环境。这又是一道坎。本地环境和测试环境总有那么点不一样,可能是操作系统、可能是依赖库版本、也可能是网络配置。经常遇到本地好好的,一上测试环境就挂。定位问题就更麻烦,得看日志、远程调试,各种手段都用上。
记得有一次搞这个,死活跑不起来,日志里也没啥有用的信息。折腾大半天,发现是测试服务器上一个底层服务的端口被另一个临时服务占用。你说气不气人?屁大点事儿,浪费好多时间。
还有就是数据问题。演示嘛总得有点像样的数据。有时候得自己造点假数据,或者把生产环境的数据脱敏后导一份过来。这也挺费工夫的,特别是数据结构复杂的时候。
搞定
等这些坑都填得差不多,测试环境也跑起来,界面也能看,功能也能点点点,这个所谓的“buzz build”才算基本完成。然后赶紧通知相关人员,比如产品经理、老板、或者其他需要解进度的同事,让他们上去体验体验,提提意见。
整个过程下来,就是一次临时的集成和测试,顺便打通部署流程。虽然每次搞都挺折腾,但确实有必要。至少能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进展,心里有个底。也算是给团队打打气,看到自己做的东西成型,还是有点小成就感的。
“buzz build”这事儿,就是把零散的工作成果攒起来秀一下,过程可能磕磕绊绊,但结果挺重要。就这么个实践过程,没啥特别高深的,就是繁琐、需要耐心。